欢迎来到盒子语文网!

江苏2016年高考本一线_2016年高考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近现代 时间:2021-04-05

【www.hzsksp.com--近现代】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基本定型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整个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从时间和内容上,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1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

  ⑴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经济危机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结果。

  ②每隔10年左右,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一次危机,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⑵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①1831年、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②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

  ③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结果:三次工人运动最后都失败了。

  评价: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⑵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②筹备建党。

  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①1847年,他们在伦敦出席共产主义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即: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②《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

  a.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d.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1.第一国际的成立

  ⑴背景:

  ①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出现了反动政治局面,工人运动处于低潮。

  ②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a.1857年,爆发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b.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

  ③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经验,进行深入理论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准备了条件。

  ⑵第一国际成立

  ①19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史称第一国际。

  ②评价:

  a.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b.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2.巴黎公社

  背景:

  ⑴1870年,法国在同普鲁士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第二帝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⑵资产阶级组织了国防政府,后来又成立了以资产阶级政客梯也尔为首的临时政府。

  ①1871年临时政府向普军投降签约,条约规定:

  a.法国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

  b.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

  ②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

  a.1871年3月18日,在政府军企图夺取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时被发现,巴黎人民拿起武器,占领巴黎,成立巴黎公社。

  b.临时政府迁往凡尔赛。

  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⑴政权建设方面:

  ①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②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⑵社会经济方面:

  ①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②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巴黎公社的意义:

  ⑴临时政府重新集结力量,向巴黎公社进攻,巴黎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5月底,寡不敌众,被扼杀在血泊之中。

  ⑵意义:

  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

  ③它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④公社战士在同强大的敌人战斗时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存。

1英法俄等国殖民扩张

  (一)原因

  1.根本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资产阶级急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

  ⑴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

  ⑵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

  2.可能性

  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空前增强:

  ⑴它们用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在世界其他地区大肆扩张。

  ⑵逐渐把全球囊括进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二)列强的扩张

  1.俄国:

  18世纪以来,不断对外扩张:

  ⑴在北方:从瑞典手中夺得芬兰。

  ⑵在西方:攫取了:

  ①波兰大部分地区。

  ②罗马尼亚的部分地区。

  ⑶在南方:

  ①相继侵占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许多地区。

  ②企图进一步夺取巴尔干和中东地区。

  ③割占了伊朗的外高加索地区。

  (注:大约相当今天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⑷在东方:

  ①逐步吞并了中亚的广大地区。

  ②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英国:

  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占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

  ⑴在亚洲:到19世纪:

  ①英国已经完全占有了印度。

  ②新加坡。

  ③对缅甸、阿富汗和伊朗等国进行侵略。

  ④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⑵在大洋洲,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⑶在非洲,英国势力侵入埃及。

  ⑷在拉丁美洲,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加紧对新生的拉美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3.法国:

  ⑴侵占阿尔及利亚。

  ⑵向埃及、突尼斯等地渗透。

  ⑶伙同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⑷成立“印度支那联邦”对越南、老挝、柬埔寨进行殖民统治。

  注:美国、日本参加了对中国的侵略

  评价:殖民扩张的影响:

  ⑴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⑵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

  ①大肆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②客观上也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⑶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三)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列强进行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克里米亚战争。

  1.背景:

  ⑴奥斯曼帝国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之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a.控制着东西方要道。

  b.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必经之路。

  ⑵19世纪上半期,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成为列强争夺的主要目标。

  ①俄国企图趁机宰割奥斯曼帝国,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地中海。

  ②英法希望:

  a.扩大在奥斯曼帝国的商品市场。

  b.奥斯曼帝国成为半殖民地。

  评价:俄国的野心同英法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2.战争进程

  ⑴1853年,俄国借口奥斯曼帝国政府迫害东正教徒,大举入侵奥斯曼帝国,奥军惨败。

  ⑵1854年,英法出兵援助

1英法美革命

  英国革命

  原因:1革命前期经济状况(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新贵族、无地农民、城镇雇佣工出现,宗教改革没收教会土地拍卖,中小贵族因价格革命而破产、土地落入大商人手中)

  2阶级状况(资产阶级对封建独占制不满,新贵族,农民,旧贵族)

  3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王朝禁止圈地,封建行会,专卖特许制度限制自由贸易,公薄持有制—“农民领有小块土地有耕作权、可继承、向领主和国王交税”,骑士领有制)

  4清教运动和苏格兰起义

  派别:1长老派:要求保证工商自由,成立长老派教会组织,政府向国会上奏,君主立宪

  2独立派:要求废除骑士领有制,打倒国王实行共和

  3平等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权在民,打到国外全民普选,废除公薄持有制

  掘土派运动:土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应当还地于民,恢复土地公有制度,组织“共同劳动,共同吃饭”的人民公社。

  克伦威尔:坚定的清教徒,极端仇视天主教。在国会中清除长老派,自身为独立派。三次英荷战争摧毁荷兰海上霸主地位。

  马斯顿荒原之战:1644年英国国会军在克伦威尔率领下将查理一世的国王军击溃。马斯顿荒原之战是英国内战的转折点,它扭转了国会军连连失利的局面。克伦威尔也借此攥取了英国最高权力。

  查理二世:恢复天主教,严惩革命者,亲法政策。

  詹姆士二世:降低法国商品的关税,废除《人身保护法》,恢复天主教的国教地位。

  辉格党:较激进,代表金融家、大商人和部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张限制王权。

  托利党:较为保守,大地产的所有者、英国国教高级僧侣,主张强化王权。

  贵族寡头政治: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从未独掌政权,土地贵族独占政府要职。

  权利法案(1689年):1法庭判决由陪审团决定2有权要求政府为人民申冤3不经国会同意国王不能制定法律和任意征税4行政权和人事任命权在于国王

  美国独立战争

  起因:1英帝国的过度扩张使得对殖民地管辖出现困难

  2国会在征税问题上违背惯例

  3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

  4长期的发展演变已形成美利坚民族

  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迫使英国将军柏高投降,并争取到法国和西班牙的支持,加速了北美独立。

  杰斐逊:独立战争的主要将领之一,《独立宣言》起草人,阐述人民有天赋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宣传殖民地独立的思想,第3任美国总统,民主共和党创始人。

  潘恩:代表作《常识》,指出独立是北美人民最大的福利,抨击英政府的暴政专制,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反抗实现独立,主张建议代议制的共和政府。

  莱克星顿枪声:1775年,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

  1杰斐逊进一步阐述“天赋人权”即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

  2人生而平等,殖民地与宗主国英国应该平等

  3国家起源,政府权利来源于人民,应该保护人民权利。人民有权推翻。

  联邦宪法:以法律形式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民主成果,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主要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国会总统选举产生)联邦制,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局限在于默许黑人奴隶制。

  法国大革命

  过程:11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国王无权否决国民议会的决议。路易十六关闭了国民议会,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决议无效,

  27月9日国民议会宣布改称制宪议会,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

  37月14日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监狱,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

  41789年制宪会议(君主立宪派)颁布了“八月法令”及《人权宣言》

  51790年9月30日制宪议会解散,10月1日立法议会召开。

  61791年8月10日的起义使吉伦特派取得政权,瓦尔米战役打败外国联军。9月21日,国民公会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

  71793年5月月建立起雅各宾专政,召开国民公会

  人权宣言(1789):1天赋人权(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

  2强调主权在民(第一次明确的法律宣布)

  3对自由(有权从事于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和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除了德行和才能上不得有其他差别)的界限

  4将民主和法治作为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的根本原则

  八月法令:制宪议会在8月份通过的一系列文件,以人身自由权利平等为基础,废除人身依附、领主法庭、免税权等封建特权。不论出身人人得以出任官职,改革教会。表明资产阶级运用法律手段结束封建贵族统治。

  民法典(1804年):1全力保护资本所有者不受侵犯,绝对的私人所有制

  2否认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确认大革命期间的财产变更,有效消除封建经济

  4确认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

  5保证了自由交换原则(自由买卖,等价交换,资本契约合法性)

  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治原则。

  美国内战(1861—1865)

  背景:1美国独立战争后的领土扩张(西进战争所得新州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

  2南北经济利益的冲突(北部增加自由劳动力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南部扩充奴隶和进口降低关税)

  葛底斯堡战役:1863年7月初联邦政府的北军与南军在此鏖战三昼夜,北军最终击溃南军,赢得胜利,扭转了整个南北战争的战局

  宅地法(1862年):1凡21岁合众国公民自1863年起缴纳10美元即可领到160英亩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即可成为土地所有者。

  2堵塞了奴隶制向西扩张的道路,沉重的打击了奴隶制,争取到西部人民对北方的广泛支持,利于联邦军队转入反攻。

1土地问题的解决

  英国:11643年国会没收王党的土地公开拍卖

  21646年国会颁布法律废除骑士领有制

  3议会终止了禁止圈地的立法,碾压农民的反圈地运动,促使小农破产

  (废除公薄持有制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本身实际上正在随着新贵族的圈地运动而消亡,此时新贵族本身已是持资者,此时废除公薄持有制是对英国农民的倒退)

  美国:1早期立法运动废除地产的长子继承制,瓦解了大地产制,没收效忠派土地并拍卖分给小农。

  2西进运动及宅地法:21岁合众国公民自1863年起缴纳10美元即可领到160英亩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即可成为土地所有者。

  法国:1吉伦特派规定除原始契约依然存在的情况外,农民对贵族的贡赋无偿废除,没收逃亡贵族土地并分成小块出售,收回领主非法占有的公共土地并交由农民平分。

  2雅各宾派颁布三个土地法令,无条件废除一切封建权利,烧毁一切封建契约。

  4民法典确定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

1政治改革

  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掌权的仍然是贵族;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工人和贫困农民等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仍然在受歧视之列。意义:工业资产阶级无疑绝对是这次改革的绝对获益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迫使土地贵族、金融寡头让出部分权力

  1867年议会改革,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仍然没有选举权,“腐败选区”仅仅缩小了数目,仍然存在部分工业资产阶级也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意义: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宰地位,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党。奠定工人政党基础

  1884年议会改革,是英国资产阶级为巩固资产主义议会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再次扩大公民权,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这次议会改革虽然使选举权扩大了,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另外妇女仍没有选举权。意义:第三次议会改革中,统治阶级在面对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斗争剧烈变化时,能适时而变,主动调适社会中不相适应的环节。由被动改革转变为主动改革。社会政治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最终完成英国议会改革,全面实现普选,但为以后的议会改革扫清了障碍。

  谷物法:英国1672年制订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并在1815年通过新的谷物法提高对农业的保护力度。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实施该法后,谷物价格骤贵,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口税,从而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1846年,该法被废除。

  1832年改革:英国在1832年通过的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法案。该议案改变了下议院由保守派独占的状态,加入了中产阶级的势力,是英国议会史的一次重大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背景:1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3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社会矛盾,推动农奴制改革。

  内容:1农奴有人身自由财产自由2地主保留全部土地所有权3宅基地必须给农民,农民获得份地要承担国家税收4农奴制改革为工业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的现象没有立即发生。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并导致奥普俄之间的神圣同盟终止。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实质上是俄国想谋取通向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

  工业革命

  第一次英国为主的原因:1社会政治条件(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权,宗教世俗化使得伦理观念减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分层及其流动增强购买力)2圈地运动、国债赋税制度、对外掠夺、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第二次的新特点:1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是最突出特点2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步进行,相互促进,有的是交叉进行。3集中发生在重工业领域

  第二次的影响: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最终形成2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经济结构(重工业,新兴工业和企业组织形式)3使企业管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4出现垄断资本主义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及殖民地6推动第二次现代化浪潮

  殖民主义

  双重使命:破坏性1对殖民地的征服掠夺

  2打破殖民地原有的自给自足经济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

  3沦为西方的依附,独立的经济体系被打破

  建设性1政治上形成了现代化国家的观念

  2殖民地国家的国家军队—新型民族主义

  3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铁路和通讯设施。殖民地第一次有统一国内市场

  4引进西式教育,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诞生

  三个阶段:1工场手工业阶段—商业资本扩张时期

  动机:金银财富,贵金属(重商主义的精神)和各种资源

  手段:武力征服

  效果:并未涉及旧大陆的心脏地带,无法深入东南亚

  2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扩张时期

  动机:19世纪20年代深入亚非更广,开阔海外市场

  手段:和平的商业手段和武力征服

  效果:在南北美洲建立了大量的新殖民地亚非地区已出现大块的殖民地

  3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扩张时期

  动机:瓜分世界

  效果:美德超英美,世界基本被帝国主义瓜分

  阿里改革:驱逐外来征服者,摆脱对土耳其的藩属地位。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资本主义

  主要内容:1全国土地的一半划为新地主,剩下的土地划分为小地产由农民耕作2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力3发展现代工业4商业的国家垄断5废除传统的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仿效西方建立新式军队6建立欧式的世俗学校,派留学生,翻译西方典籍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奉还版籍,废除封建等级制取消武士特权,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明治政府的建国三大政策(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

  大地产制:拉美独立运动中领导者为土生白人地主阶级,本身为大地产者,利用手中的土地加速兼并。耕作者劳动积极性不高,不利于资本主义工业化起步,制约了农业现代化。

  考迪罗制:与大地产制相适应的封建割据。“考迪罗”制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1近代国际关系

  英荷战争:17世纪以来英国对荷兰发动的一系列战争,最终荷兰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荷兰失败的原因:1荷兰权利不够集中,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2荷兰经济基础薄弱3荷兰军队废弛4安于现状的国民精神

  航海条例:1651年以来英国陆续颁布,规定任何商品都不得输往和输出英国殖民地,除非由英国船载运,矛头直指荷兰

  英法争霸: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治纷争结束进而将目光转向对外殖民扩张。英国为了打败法国,在欧洲大陆上与反法国家建立同盟,用金钱武器资助。自己集中海军力量在海外打击法国。包括四次斗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最终英国取得胜利。

  英国取胜原因:英国政治制度更优越,经济基础更好,海军实力强,向殖民地移民的人数多

  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英俄、普法战争打破维也纳体系

  目的: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原则:补偿原则势力均衡原则围堵法国原则

  实质:牺牲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的势力均势及恢复欧洲旧有秩序

  神圣同盟(1815年9月):根据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导,由俄普奥组成,标榜根据基督教义处理相互关系,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三个分支,引导臣民和士兵遵守教义保卫宗教和平。后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秩序,维护维也纳体系,表现出强烈的君主主义和教权主义。

  四国同盟(1815年11月):英国发起,英俄普奥组成,同盟国的任何一方受到法国攻击各国同盟将出兵相助,也是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旨在镇压一切革命行动

  维也纳体系: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处理德国,分割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俾斯麦体系:核心就是与奥匈、沙俄结成“三皇同盟”

  目的:缓解三大国在欧洲“东方”的矛盾;孤立法国,使它没有欧陆上的外援;

  警惕英国,努力搞好英德关系;凸显和巩固德国在欧陆中心的“霸主”地位

  内容:1887年促成德俄密约地中海密约(避免德国和英国直接敌对)1891年再保险条约(德奥意)

  19C晚期三大矛盾

  英德矛盾:德国经济赶超上老牌殖民帝国英国,并有争夺全球霸权和殖民地的野心。

  德法矛盾:普法战争结怨,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东方问题:巴尔干问题和两个海峡

  体现:1土耳其和列强的矛盾,土耳其境内的民族宗教矛盾,列强为争夺土耳其遗产的矛盾

  2俄奥希望完全瓦解奥斯曼帝国独霸东南欧,英国希望政治上保存以谋求商业特权,德国的3B(柏林、拜占庭、巴格达)计划

  关于更多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中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请查看<<<高中历史频道>>>,高中历史频道2016年高考生及家长提供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以及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等,欢迎访问高考学习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本文来源:http://www.hzsksp.com/sc/94789/

推荐内容